教育与个人发展 形成严密逻辑思维能力

第16天: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单选题

1.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连续性

C. 差异性

D. 顺序性

答案及解析

本题容易误选A,注意审题。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放在一起“一刀切”,这是违背阶段性的规律。但是,在本题中,“高一(2)班”一词已经表明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所以,排除阶段性。对一个班的学生不一刀切,说明班主任王老师能够照顾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应选C,差异性。

正确答案:C

2.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 有针对性

C. 因材施教

D. 抓关键期

答案及解析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本题中,题干问的是阶段性规律的要求,因此应选B。

正确答案:B

3.“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 可变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答案及解析

题干中原话出自《学记》,是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就是使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教学失败的原因,比如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这是没有提前预防的缘故;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这是没有及时学习的原因,即错过了关键期。可见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关键期由身心发展的什么规律决定。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发展速度不均衡,因此要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时间段学习,即抓住关键期。故本题选D。而混淆选项ABC都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A项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BC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正确答案:D

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答案及解析

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主要是指每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互补性是指个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就会超常的发挥。不平衡性主要指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所以用排除法选择B顺序性。

正确答案:B

5.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答案及解析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故循序渐进原则依据的是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正确答案:A

关键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