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
据媒体报道,7月10日中午12时30分,“新高考”生物考试结束,在山东聊城一中考场外,记者抓拍到感人一幕:一名考生从考场跑出来,突然向班主任下跪表达感恩之情。这位给老师下跪的学生表示:“当时没有多想,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很感谢班主任林静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
学生高考结束后,跪谢教师的新闻,每年都会有。对于考生跪谢教师,不少人表示肯定,认为孩子懂得感恩,这是尊师重教的表现。但在笔者看来,个体选择用怎样的行为表达感恩,无可厚非,然而,不应把跪谢和尊师重教等同起来,媒体更不能把这作为感恩的感人瞬间演绎。现代教育应该倡导人格平等,尊师重教不是强化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强调教师的教育尊严与教育权利。
赞美跪拜感恩,表面上看,这是学生发自内心感恩教师,但进一步分析则会发现,这种感恩方式,容易把教师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有人会说,学生这么一跪,本来很单纯,就是感谢教师,可是一被关注,就“坏了”。那么,为何媒体要关注呢?在关注的背后,会不会存在某种“潜意识”?
媒体的关注无非想表达现在的学生,还是有对教师很尊重的。这就把跪拜作为表达尊敬的行为。但这种“尊敬”观,是陈旧、过时的,与现代教育倡导人格平等是不相符的。师生人格平等对构建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当前很多师生矛盾、冲突问题,有不少的根源就是没有建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人格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老师有,学生有。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却存在不尊重教师人格尊严,以及学生人格尊严的现象。表现在对待教师上,不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给教师布置各种非教学任务,就是不尊重教师的职业特点与人格尊严;表现在对待学生身上,体罚、变相体罚,挖苦、侮辱学生,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源于等级化的管理与教育教学体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另外,在家校关系上,存在家校职责不清的问题,近年来,家长越来越多地介入学校教育教学事务,对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这也让教师经常陷入被外行指挥的困境,不知如何是好。
与极少数学生行行“跪拜”这一“尊贵礼仪”相比,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更多教师感受不到教育的尊严、职业的尊严,因此,跪拜就有了“新闻价值”。事实上,近年来,还有一些学校、机构,曾组织集体的跪拜活动,来“重塑师道尊严”,也有一些人倡议,引入跪拜礼,强化对教师的尊重。
毫无疑问,这是无法起到“尊师重教”的作用的,甚至可以说,在现代教育语境中,这是格格不入的,要崇尚尊师重教,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通过清晰界定教师、学生权责,让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
关键词: